向度 |
課程目標 |
公民責任能力 |
全球競爭能力 |
溝通表達能力 |
解決問題能力 |
終身學習能力 |
多元關懷能力 |
藝術創造能力 |
人文素養 |
在分類均衡必選的基礎上,就思考方法、多元價值、意義分析、視聽效應等關鍵主題繼續探討,以深化人文識見,進行人文實踐。 |
|
|
|
|
|
|
|
當代文明 |
透過各學院的產業研究資源,引導學生掌握當代文明產業的趨勢,藉以整合專業,前瞻未來。 |
|
|
|
|
|
|
|
美感與人生探索 |
透過文學與藝術,培養學生的想像、創造能力,提升美感涵養。 |
|
|
|
|
|
|
|
培養學生對自我生命的深度感知,建立自我認同,形成合宜的人生態度。 |
|
|
|
|
|
|
|
|
社會與歷史文化 |
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科學的基本方法,反思社會與文化的重要議題。 |
|
|
|
|
|
|
|
透過歷史與傳統,引導學生體認自身在文明脈絡中的主體性,培養價值思辨。 |
|
|
|
|
|
|
|
|
群己與制度發展 |
增進學生對社會制度發展的理解,培養參與公眾事務所需的知識與態度。 |
|
|
|
|
|
|
|
協助學生開展和諧的群己關係,履行公民責任,實現社會正義。 |
|
|
|
|
|
|
|
|
自然與生命科學 |
引導學生了解生命與物質世界的關係,認識自然科學及其應用價值。 |
|
|
|
|
|
|
|
引導學生省思科學發展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,啟發科學與人文的對話思考。 |
|
|
|
|
|
|
|
能力 |
能力內涵 |
課程參考指標 |
1.公民責任能力 |
能在各種學習活動中,培養公民意識,了解個人學識與成長對於社會發展具有相應職責。 |
1-1課程能增進群己關係的認知與作為。 |
1-2課程能培養對於公眾利益的設想與承擔。 |
||
2.全球競爭能力 |
能以「全球化思維」面對學科知識、職場需求及生涯發展,進而從全球演化視野規劃學習路徑、選擇行動策略。 |
2-1課程能提供全球化思維。 |
2-2課程能提供前瞻性的知識或技能。 |
||
2-3課程能建構將來進行知識或技能更新的基礎。 |
||
3.多元關懷能力 |
能關注省察個人與族群的發展,體認人類文明的價值,並建立多元價值認同。 |
3-1課程能延伸知識廣度,形成多元化的觀察視野。 |
3-2課程能有助於意識形態的覺察與反省。 |
||
4.終身學習能力 |
能結合興趣與既有學習成果,持續探索新知,並發展屬於自己的學習目標與學習策略。 |
4-1課程能有助於培養獨立學習的人格特質。 |
4-2課程能有助於養成主動學習的態度。 |
||
5.溝通表達能力 |
能運用書寫、口語等表達形式,進行知識、智慧傳遞,藉以擴大影響。 |
5-1課程能加強語文表達,建立有效的人際溝通。 |
5-2課程能有助於自我與社會脈動對話,反思當代課題。 |
||
6.解決問題能力 |
能透過知識與經驗的引導,正確判斷問題並進行假設與驗證。 |
6-1課程能提供知識基礎,發展問題解決策略。 |
6-2課程能促進思考,持續改善問題解決策略。 |
||
6-3課程能培養面對問題的積極態度。 |
||
7.藝術創造能力 |
能結合知識與個人美感經驗,為學習、職場、生活等層面進行嘗試與創新。 |
7-1課程能提升美感的覺知與表現。 |
7-2課程能有助於變舊趨新的行動與檢驗。 |